原创 黄豆芽绿豆芽
讨价还价!这是管理者和下属谈目标时最常见的模式。下属担心目标太高,害怕完不成,管理者则担心目标太低,影响整体业绩。最终,目标设定变成了一场“拉扯”的过程,既无战略意义,也无法真正推动业绩增长。
但好的目标管理,绝不是讨价还价,更不是单向施压,而是一个共创执行方案的过程:

01. 谈目标谈的是“差距”:明确现状与目标之间的距离,而不是盲目的要数字
目标的设定并不是凭空拍脑袋,而是基于清晰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分析。管理者和下属的核心对话点,应该是当前的能力、市场情况、团队执行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。
管理者的角色:帮助下属认清目标背后的逻辑和依据,不是单纯要求“你必须做到”,而是让下属理解“为什么这个目标是合理的”。
下属的角色:用数据和事实分析当前能力,不是直接拒绝,而是说明出差距所在。
关键对话:
数据对比:目前的业绩是多少?去年的数据是多少?行业平均增长率是多少?这个目标是如何推导出来的?核心挑战:这个目标高了还是低了?为什么?阻碍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是市场问题、产品问题,还是团队执行力问题?
能力分析:如果按照现有方法做,结果会如何?要达成目标,能力上需要什么突破?不能说:这个目标太高了,完不成!而要说:去年同期我们增长了20%,这个季度30%的目标意味着我们要优化哪些环节?
02. 谈目标谈的是“策略”:不是拍胸脯或拍桌子,而是找到实现路径
光有目标,没有策略,就像没有地图的旅行,只会让人焦虑甚至抵触。管理者和下属的对话,核心不是“行不行”,而是“怎么才能行”。
管理者的角色:与下属一起拆解目标,找出可执行的路径,而不是单纯施压。
下属的角色:不仅要指出挑战,还要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,参与目标的拆解和执行策略的制定。
关键对话:
关键突破口:要达成目标,哪些核心环节最需要优化?
可执行行动:具体要采取哪些措施?有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?
阶段性目标:如何把目标分解成短期可衡量的里程碑?每个季度要完成哪些事?
不能说:这个目标太难了,我们做不到!
而要说:如果要完成这个目标,我们需要优化销售转化率,是否可以加强培训或调整预算?
03. 目标谈的是“资源支持”:不是单向施压,而是确保执行的可能性
一个合理的目标,不只是交给下属去“想办法”,而是需要管理者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。没有资源支持的目标,只是空中楼阁。
管理者的角色:识别下属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,并积极提供支持,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“自己想办法”。
下属的角色:清晰表达自己达成目标所需的支持,而不是“消极抱怨”。
关键对话:人员支持:每个任务的责任人是谁?每个人的任务是否平衡?是否需要增加团队成员,或优化现有人员分工?
预算与工具:是否需要额外的市场预算、技术支持或数据工具?又没有低成本的替代方案?
跨部门协作:是否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?需要哪个部门解决哪个问题?如何协调?
不能说:市场不好,我们根本没办法达成!
而要说:如果我们要提升客户转化率,是否可以申请一个新的CRM系统,提高客户管理效率?
04. 谈目标谈的是动态调整,而不是一锤定音
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外部市场环境、内部资源状况都可能发生变化,因此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。
管理者的责任:定期复盘目标执行情况,及时调整策略,避免目标脱离现实。
下属的责任:主动反馈执行中的挑战,及时寻求调整和优化,而不是等到考核时才暴露问题。
关键对话:执行进展:目标进展如何?是否偏离预期?环境变化:市场或资源是否发生了变化?需要调整策略吗?复盘经验:哪些地方执行效果超出预期?可以放大哪些成功经验?
不能说:这个目标已经定了,年底再看吧。
而要说:我们计划每月复盘一次,如果策略效果不佳,是否考虑灵活调整方案?

管理者和下属谈目标,不是拉扯,而是共创执行方案
一个优秀的目标对话,不是管理者施压、下属抗拒,而是一次关于 差距、策略和资源支持 的务实探讨。
管理者要做到:
- 让目标有逻辑,而不是单纯定个数字
- 让目标有路径,而不是让下属“自己想办法”
- 让目标有支持,而不是只要求结果
下属要做到:
- 以数据和事实分析差距,而不是情绪化抗拒
- 主动思考策略,而不是等着管理者安排
- 清晰表达所需资源,而不是被动抱怨
当目标对话从“拉扯与施压”变为“共创执行方案”,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和成长速度都会大幅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