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:奇绩创坛

曹勖文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、硕士,人工智能顶尖专家吴恩达学生。曾先后两次作为创业者加入YC创业营,其中第二家公司Echo Lockscreen被微软公司收购。本文记录了他对于创业者是否需要技术背景的思考。
创业一定要有技术背景吗?
假如说创始人有一个技术背景,那是非常非常好的。但是光有技术背景还不够,因为技术跟需求对接起来才是创业的whole picture。
所以假如说你技术能力比较强的话,那你可能就需要把对人的需求感知给补充起来,然后集齐了这两个部分,你才算是有了创业的比较好的基本素质。
虽然我自己是学技术的,但是我也觉得学技术的人有时候有点太自以为是了,这个是肯定的。因为大多数做技术的人都是在闭门造车嘛。技术的人可能也不太想跟别人交流。我觉得这是大多数技术背景的人的问题啊。
我觉得创业其实是综合能力取向的。但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对于技术的理解都是比较窄的,都是比较狭义的。技术就是做技术,会技术。但是实际上我也说了,技术跟需求永远是分不开的。所以假如说你做技术的这个人很难去了解需求,很难去切入市场,那其实你是不完整的做技术的人。所以今天大多数做技术的人说白了都是这种狭义的做技术。
你能有很多个不同的能力,然后都很强,那当然是最好的。但据我观察,这样的人极少。所以大多数的时候,一个人去创业是很难的,因为你自己要有很多很多的综合能力,那基本上不太可能。
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,他们的能力可能还没有提起来,而且创业又是特别的孤独,一个人的话是很难支撑下去。所以至少有一个团队,或者说核心团队来一起创业。核心团队就是几个人能够一起做最终决策的团队。每个人可能突出的能力都不同,但是核心就是说你们能不能相信对方,能不能互相信任,然后能力上有些互补。
我觉得创始人在自己的赛道上,主要在于能不能提供一些不同的价值。有的学技术的人,他也不是特别重视技术。说白了,我觉得很多人做技术,就是把技术当做一个工具去看。但最终假如说你这个赛道不应该这么做,那你是不是整个价值观就直接错了呢。假如学金融的人能很重视,一直不断的投入,很尊重做技术的各种工作,那他其实比做技术的那个人更适合去做技术人员的管理,说白了就是这样。或者你对产品的感觉比做技术更敏锐,往往今天做技术的跟产品走得稍微有点开。我觉得好的技术人员其实产品感觉应该挺强的。那假如说他产品感觉不强,那我们就应该去帮助他把产品需求这方面的能力给补上。
最后我觉得创业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应该是多面手。不是说每一个人占一个坑就单独去完成那个事儿,我觉得这样的公司很难成就。因为创业公司每天遇到的困难特别的多,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,什么都得学,什么都得做。好的创业公司的优势就是调整方向调得特别快,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强。
那这对我们每个人、对组织的挑战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不能每个人固化到一个工作职责上,不能固化到某一个种类的工作上。我今天这个方面缺人了,必须其他人能给我补上。今天这个方向不需要了,我就去做其他的。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能力。
我觉得假如说你今天去做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也好,或者去加入一个创业公司也好,所有找的前十个或者前二十个人都应该是能够互换的。当然实在要说一些硬核的机构可能是很难互换,但是绝大多数都应该是这样的。需要做什么,我这个团队就去做什么。
年轻人肯吃苦嘛,反正新的东西都愿意做,都愿意去尝试。我们鼓励奇绩的创业者也都是这样做的。
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去解决技术背景还是更深地去体会商业模式?
这个东西肯定是没有一刀切的方式的。我想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,都不是。
商业说白了是什么呢?现在看到的很多商学类的东西啊,其实都只是纸上谈兵,落不到什么实处。看着觉得非常有道理,但是真正做到实际业务的时候,就会觉得其实也没对自己有什么帮助,最多就是晚上睡觉之前可能睡得更好。
但是有一些经典的书目还是可以看的,比如说我们奇绩之前有推荐过的那些书,或者是一些已经经过长时间验证是非常有效的一些东西,作为创业的一个基础,当然是应该吸收进去的,尤其是一些创业者写出来的东西,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时代价值的。
然后技术它本身的定义是什么呢?技术跟科学的差别又是什么呢?这个我其实建议每一位在座的同学都去思考一下。技术它本身就是为了需求去服务的,所以技术它是永远都离不开需求的,离开需求的技术它都是活不久的。
可以想一想,纵观人类的整个时间长轴,是不是历史上大多数的技术的涌现都是因为需求去驱动的?需求有的时候是市场,有的时候是其他的一些因素,甚至比如说世界大战,或者说发现新大陆。很多时候新的需求才带动技术的发展。假如说技术剥离了需求,那它是很难有比较强的生命力的。所以最终来说,其实跟创业也就是走到一块儿了。
那这个技术刚分享出来的话,你会怎么去应用它?
我可能会建议比如说拆成几个维度。它是不是到差不多能用的一个阶段?function 是很关键的。其次说能用了,它的 utility 是不是变化好大。utility,就是性能啊之类的,跟人类对它的一些感知有关。这块你可以看一下有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。然后最后一个永远是 pricing 。价格永远是人们在考虑是否采纳技术的时候会参照的一个其他因素。这三个其实都跟需求强烈相关,所以你在做技术的时候你也要关注需求。
我当初也是在做各种竞赛的嘛,所以我知道确实做竞赛时候的大多数同学后期都走学术路线了,以做教授为终极目标。但是我觉得创业其实更推崇的另一类年轻人,是能够兼顾这个技术和它的应用的年轻人。这样的话,你每次做科研或者想观察一些东西的时候,那你就会考虑它实际到底在哪落地?谁会用它?付多少钱?它的替代品都会是哪些?就会慢慢积累一些经验。
我觉得思路其实还是回到我刚刚的建议。如果真的想创业的话,做是唯一且最好的学习方法。就是你开始创业的时候,你这样的思维就慢慢流起来了。但是一直在 lab 里面,说白了很多时候就还是在考虑我怎么样能发个 paper。
回到问题,商业方面的话,我觉得跟我们的大多数的从 0 到 1 的创业还是不太一样,据我观察,大多数创业还是上个时代的创业。上个时代的创业跟这个时代的创业说不定又脱节了。它交给你的那些东西,可能就像我之前说过的,我们对于一些熟悉的行业可能会 bias 很重,所以我们反而就会有一些不足。
商学的东西,基于我的观察,它也得做很扎实的研究。其中有可能很多都是十年之前的事,或者是二十年之前的事儿。二十年之前你想想大概是什么时代,那时候中国是什么样子?那个时候的 learning 有多少应该take away?有哪些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很对的?所以还是自己平常要有一些独立的思考,但是多吸收一点东西当然是 OK 的。